我记得在以前的文字里写道:在我念高中的时候,晚上睡不着觉,喜欢听收音机。有一天晚上,讲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和台湾的四大导演,那时候的心单纯的,记忆力也好,虽然没有看过他们的电影,但名字都记得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杨德昌导演。后来上了大学,认识了一个人,从此也就喜欢上了电影,喜欢买盗版的dvd,喜欢的风格也在不断的改变。
对于杨德昌那一代的台湾电影人来说,他们的舞台并不大,只是一个台北罢了,他们的电影也没有空间的大场面,但在时间的角度,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台湾近现代史的缩影。悲欢离合,迷茫中前行。或许,你也会偶然发现,这个缩影也是极其细小的,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但荣辱相依,沧桑变迁,都市里的各色各样的人群的心理变化和传统与现代的对立间的特殊心态却又是真真切切的。管中窥豹,可得一斑矣。你会发现,很容易置身其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有着细腻含蓄的感情,隐忍而压抑,这样,便不会一下子把你包围,而是渐渐散发到你的内心,发现,自己再也快乐不起来,一声了然感叹罢了。
philosophia 发表于 04年12月7日 22:24
呵呵 前晚终于看了借来好久的《一一》
没看这部电影前很是不明白它的英文译名为何是 a one and a two
后看片头 两个上下的“一” 组成了一个“二”。算是有些明白了!
正如你说的这部片子并不抑郁,观看期间自己不时会有些会心的微笑
父亲(NJ) 女儿(婷婷) 儿子(洋洋) 三个人的经历不妨看成一个人的三个成长阶段,童年-青年-成年
这部影片有很多的地方值得述说 不过还是讲讲当前自己最关注的青年与成年转化之间的事吧。
也许是为了弥补个人视角的不足,导演让女儿来重现当年父亲的故事,和男友去旅馆开房。当初父亲的恋人拉他去旅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这段感情没有信心(就如父亲后来所言,献身于他可以给她一种道德制高点,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责备他的无情)。不妨假定婷婷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过我是认为这样的成分在婷婷身上是很少的,她对那个少年的爱更多的是由同情而引发的),最后那个少年在“恐怕这样不好吧”的喃喃自语中仓惶逃离(当时我哑然失笑
《一一》太像生活,像得都不像电影了。这又是不少台湾影片的特点,看电影便是观人生。《一一》几乎涵盖了人生每一个阶段:外婆——老年;NJ与妻子敏敏、NJ的初恋女友阿瑞——中年;舅舅、小燕、云云——青年步入中年;婷婷、莉莉、胖子——少年步入青年;洋洋——童年,加上舅舅儿子的出生和外婆的去世,构成完整的生命过程。十分匠心的构造。
纵观生命的各阶段,老年是通透和豁达的;中年是尴尬的;青年步入中年是跌跌撞撞的;青春期是青涩,一不小心又是代价巨大的;童年是意趣盎然的。中年的尴尬在于心未死、情未尽,但一切都由不得自己了。事业、感情、生活无不如此。看透又如何,看不透又如何;改变又如何,维持又如何。似乎都了无区别。要真正做到通透,难不成只有等到回光返照那一小会?要真正纯洁如天使,一切都是新的,可以画最新最美的画,一定只能是初生婴儿。像阿弟如此横竖不长进的准中年男人,望着初生的儿子,也感动得泪眼婆娑,爱之中是否夹缠着羡慕嫉妒恨?当然是恨自己。
人生看似再乱、再麻烦、再无趣无奈无意义,也都一天天地在过去
“一一”真实!屬於我們的美麗與憂愁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irsthandip.com/dy/id-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