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原著粉来说,小说改编我是抗拒的。但自从看了这部剧之后,我彻底被刘昊然迷住了,深蓝色的校服,严格的老师,团结的集体……感觉一切都和我现在的高中生活非常贴切(只差没有一个叫余淮的同桌>_<)希望不会有小三、堕胎这些烂梗~开头和小说描述的不太一样,但不影响剧情的发展,总体上还是比较贴切原著的。新出的角色路星河让我过了很久才能接受,林杨变成周末也OK,但如果结局悲惨我可是要掀桌的哦。
无数次尴尬与狗血齐飞的观剧体验,让天朝的一部影视,只要打上诸如“青春”“梦想”字眼,基本直接被我拖入#老子宁肯去刷高数也不会看#的烂片库。原著的共鸣和那么一丢丢期待应该是我还是点开了这部剧的理由吧。
至于这个剧评,看看现在时间也该知道我是来吐槽的。
第一集下来,少了小说的平常自然,温暖细碎,只能尴尬地面对一群已然离开校园很久青春不再的导演编剧们的生拽硬作。人物标签化符号化。
一个气质明明很耿耿外形勉强耿耿的耿耿做着不耿耿的事情。
一个气质很余淮长的很余淮台词特别余淮的余淮居然让人不觉得他是余淮。
这部剧的人设不出格,台词桥段能让人联想出一打【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然而看剧的你我都知道,屏幕里所展示的那些画面,根本无关我们的青春。
似乎是坚信普通人的青春与荧屏无关,失去青春的符号化元素就没有办法吸引观众的注意,似乎一部剧规避了堕胎夜店撕X观众就该感激涕零高呼这才是青春,似乎没法完完整整地讲好一对同桌的流水混账,和那些时间真正的动人之处。
剧,闲着就看看,看得尴尬就弃了。
很开心的是
可能是因为青春过的太不甘心,所以特别喜欢看青春题材小说,尤其爱看高中时期的故事。最近被《最好的我们》洗脑,都这把年纪了还深陷其中,跟着感慨,真是不好意思。 只是,内心翻腾,不断想到我的青春。
高中时有两个密码本,记录的都是与TA有关的一切;
还有一张和TA的合影,仅有的一张合影,放在钱包里好多年;
后来,
大学毕业来北京,日记本被迫丢在了学校,不知道后来是不是被当做废纸按斤卖掉。
照片和钱包一起被偷,那张照片背后写着“偶然,奇迹”,2002年,我遇见他。
2002年7月,高一入学,在篮球场第一次看到他,便无法自拔。
于是,青春懵懂年纪里做了很多颇有勇气的事。
我的“暗恋”人尽皆知。
那些用心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换来44天,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东北的冬天,极致的冷,可那一年冬天校园操场一圈一圈,踩在雪地吱呀吱呀的声音,被他握着放在羽绒服口袋里的手,让我觉得比午后阳光照射还要暖。
我永远记得,他送的那些“水晶之恋”果冻,还有他说的:“别光顾吃,我是想让你看包装上的那些字”
“最好的我们”这一路点滴苦痛 全是收获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irsthandip.com/dy/id-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