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不合格,除了刺瞎大家的眼睛,还试图毁灭大家对爱情的憧憬。
我高中的时候染上了中二病,在学校门口地摊上花8元买到了这本书,当时也忘记了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村上春树的,总之是满怀着崇敬以及迫切的装X之心递出了那8元钱,得以与书贩银货两讫,利用自习时间仔细阅读了那本书。当时在学校里连《读者》都属于高端读物,猛然碰上《挪威的森林》这样的情节,那时年少无知,这书中的性、死亡与迷惘让我甚是难过,透不过气,极不喜欢。
要说还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书中关于玲子与萝莉的性描写段落令我印象深刻,仿佛开天辟地,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后来当这本书被全班同学借过阅读再回到我手中的时候,从书页的侧面来看明显有数页被人高频率翻阅,那几页同性性爱的描写侧边都被翻得发黑了。哦,原来我还不是一个人。
过了不少年,经历了太多事,也终于渐渐越来越懂《挪威的森林》的美丽与残酷,越是绝望的时候越渴望一个绿子般的存在,男也好女也好,一遇便扫遍阴霾。
《挪威的森林》是一首很赞的歌曲,我一直认为电影版特别有必要出现,终于电影版出现了
疗养院里直子用假声说话,而渡边却依然和平时无差,是不是一种隐喻呢?将不在同一世界。但如果之前未看过原作也就不会对此敏感了吧。
绿子请个混血的水原希子来演是为表现其洒脱野性,戏中除了性幻想啥都没干这未免太直白露骨,倒是场景和我看书时的想象如出一辙,但有很多细节之处电影没能表现,可惜了。最喜欢的就是那种日本色调,山间的明快,心里的阴霾。
记得挪威的森林原作我整整看了一个初三暑假,搁下又拿起,捧起又放下,不知道为什么进行下去如此艰难,可能自身发生的事有影响吧。总而言之,一般翻拍的电影评分基本不高,我猜是因为和自己阅读时的体悟有出入,似乎电影否定了原来所想,而这种想,又是夹带种种不可重新书写的感官体验的。其二就是,参考其他人的低分“给高了显得我多没档次呀”装逼党去死去死。第三,机械复制艺术品总要流失掉些本真性的嘛,原著哪止这2个小时呢。本来挪森就不是那么好掌控的,拿捏爱,性,死亡三者的度,换谁来拍都会被评头论足。
关于背景音乐。当永泽谈起他睡女孩的经验时响起了第一曲,刹那间有RH的感觉
好像恐怖片一样,想看又不敢看。
和那个时候很多跟风装样的大学生一样,看了这本小说。坦白说没看明白。
但是他的文字有魔力(林少华的翻译也保证了尽可能多的原汁原味),一旦开始看就算开头再艰涩也会被拽进去。
好像最初开始学游泳,深呼吸一大口沉到池底。即使只有不到一米的差距,确是另一个世界。尽可能憋久一点,睁大眼睛。好像发现新世界。
最后跃出水面,长长吐一口气。摇晃脑袋,挤揉眼睛。真实与不真实。
有人说理想的导演应该是岩井俊二,岩井的电影和村上的书我都看全了。觉得也许吧,但不全是。
如果一定得找出这么个人来,岩井一定是比陈英雄更适合。
陈英雄好比是在临摹,画不出原作的神,连自己的风格也没有了。
最多只是画面上尽可能得接近,但是过于潮湿粘腻厚重了。那是越南,不是日本。
我一点不觉得直子在那样的坏境里能疗养得好,我只是看个十几分钟都要抑郁了。
应该是干净柔软得像一捧棉絮那样的,才比较对。
更不用说背后日本独有的文化意识形态了。
直子,我想不出她具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她代表着神秘。
还好,没有那么烂。
选角倒是很不错,基本上三个主角本身及其表现都基本达到我心目中的形象,希子算本色演出,松山没有让我失望,甚至众人诟病的菊地也没让我失望。人物感觉算是基本把握到位。
如果没有原著,这可以算一部可看性基本达标的电影。可是,万恶的可是,原著太好。陈英雄显然没有领略这本书的精髓,却有点像记流水账,似乎不过仅仅把故事梳理了一遍而已,整个影片把控和调调都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挪威森林,书的要义没有表达出来,细节处理也不够。村上的挪威森林远远不应只是如此而已。
可以理解,毕竟以影像方式展现一本书及其营造的氛围本身就不容易,更何况是这种内心感受塑造大于故事性的意识流小说。不知道岩井俊二拍这个会怎样,感觉他的细腻似乎能更好的诠释村上早期的风格以及本书中青春的疼痛。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刚上大学。那时读这本书自己仿佛幻化成了渡边,感受着他感受的风、窗外的暖光或飘雪、角落的小猫、阳台外的夕阳,脚踩落叶的窸窣,当然还有对直子绿子甚至玲子和其他种种人的爱或感受,他的痛,他的虚无,他的一切……
出于对村上常年以来的喜爱,怀着期待不安看了又长针眼的心情仔细地把片子咀嚼了一遍,觉得不是一般的失望。一部作品在我心中的影响力大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任何手段的呈现都是对此的亵渎,所以,陈英雄在拍的时候我一直都是保留怀疑态度的。当然我不是在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或者哗众取宠般地挑刺,仅是对于村上春树的热爱和尊重,这一点,《挪威的森林》搬上荧幕是足以令我喜悦的。
凭昨晚的记忆,在十二个小时英文的狂轰乱炸之下我要倾吐对此的不满,不要拦我。
1.菊地凛子太老
连什么“带我去看色情电影吧”,以及和玲子阿姨上床都没有看到。
感觉完全不在像看书,有一些划的很深的东西被电影浅浅带过。
之所以还算喜欢,一是那首插曲,二是删减版的的倒数第二幕。渡边一个人在直子死后,坐在海边的岩石上,无可抑制声嘶力竭的痛哭。身穿土黄色的他置于黄褐色的海岩上,仿佛成为它们中的一部分。海浪和配乐盖过了他的哭喊,他蜷缩着揪着心脏张着口,却没能呼喊出一点悲伤的声音。那个失去爱人的他就好像那群岩石一样,静静的毫无办法,同情着他,又毫无办法,然后海水泉涌而入。
难怪永泽对他说,不要同情自己。
《挪威的森林》2010年,死去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活着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firsthandip.com/dy/id-817.html